在刚刚结束的MWC25展会上,小米的「模块光学系统」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更有海外媒体推测小米不支持Qi2无线充电是因为激光通讯模块的需求。显然,海外媒体对于中国市场及品牌的理解仍显不足。国产手机不采用Qi2无线充电的问题大多有两个:政策不允许和技术不屑。
首先,关于政策不允许的问题。根据2024年9月实施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国内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频率严格限制,Qi2的360Hz频率显然不在合规范围以内。面对政策约束,国内手机生产厂商自然无法兼容Qi2。
接下来说说技术不足的问题。Qi2技术指引规定的最高无线W,尽管某些海外品牌有所调整,整体仍较低。而2024年9月工信部放宽了无线充电的功率限制,允许提升到80W,国内手机品牌迅速响应,成为无线快充的领军者。与其维护一个已经过时的标准,显然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品牌更愿意推陈出新,逐步提升用户体验。
而且在中国,市场对高功率充电的需求极为强烈。我们的快充技术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对于海外品牌来说,根本没办法与之抗衡。以充电器为例,国内45W的充电器在中国几乎没办法满足使用需求,而在海外市场却被当作通用器材看待。显然,技术差异对配件品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行业也面临着与跨国配件品牌的矛盾。品牌如倍思和安克等在国内外市场都拥有良好销量,但由于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品牌依赖于私有快充格式,如何平衡不同市场的充电标准成为一大难题。虽然技术上可以整合两种标准,但长久来看,这并不利于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
最后,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品牌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标准的建立上拥有足够的实力。与其继续追随国际潮流,不如主动探索适合国内市场的解决方案,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重塑行业标准,推动行业朝着更高效的发展。这将不仅提升国产品牌的市场地位,更会在全世界内引领无线充电的未来。总之,在无线充电技术的演进过程中,Qi2的命运已成定局,而中国品牌的崛起才起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