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消费级设备行业报告:消费级3D打印出海爆火重视核心标的机会
近年来,一款名为“桌面级3D打印机”的设备正悄然改变着全球创意产业的格局。这种专为个人和小企业设计的工具,凭借操作简单便捷、成本适中的特点,不仅成为创客们的“创意工厂”,更在欧美市场掀起消费热潮,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尤为亮眼。
消费级3D打印机,又称桌面级或入门级3D打印机,与工业级设备相比,它体积小巧、简单易操作,无需专业相关知识就能快速上手。其核心技术以熔融沉积成形工艺(FDM)为主,通过喷头熔融PLA、PETG等塑料丝材,逐层堆积出立体物件。从钥匙扣、玩具模型到家居装饰,甚至小型机械零件,都能通过它实现快速制作。
与动辄数十万元的工业级设备不一样,消费级产品价格多在几百到几千美元之间,既适合家庭用户探索创意,也能满足小型工作室的小批量生产需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中,90%以上由中国供应商提供,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企业在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欧美市场的“车库创新”文化成为重要推手。在欧美国家,“创客运动”盛行,许多家庭将3D打印机视为激发创造力的工具,从孩子的科学实验模型到成年人的DIY手作,都能通过它实现。同时,欧美中产家庭消费力强劲,愿意为兴趣和教育投资,这直接拉动了中国设备的出海增长。2024年上半年,仅美国和德国就占据了中国消费级3D打印机出口量的56.86%、出口金额的64.64%。
个人玩家的个性化需求同样不可忽视。设计师、科技爱好者等群体通过3D打印机将创意变为现实,从定制手机壳到复刻动漫手办,独特性成为最大吸引力。社交平台上,慢慢的变多用户分享自己的3D打印作品,形成“创作-分享-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而对于小企业和创业者,3D打印机的“工具属性”愈发凸显。被称为“3D打印农场”的模式在全球兴起——数十甚至上百台设备集中运行,承接玩具、文创产品的小批量订单。在海外,定制化小物件溢价显著,一块成本仅1美元的金属标牌能卖出40美元,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模式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入局。
潮玩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3D打印添了一把火。传统模具制造周期长、成本高,难以应对潮玩市场对“新鲜感”和“限量款”的追求。3D打印则能快速实现复杂造型,从设计图到实体模型只需几天,甚至支持个性化定制,让玩家能拥有独一无二的潮玩藏品。哪吒、Labubu等热门IP的3D打印模型在网络社区广泛流传,进一步带动了设备需求。
在消费级3D打印赛道,中国企业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拓竹科技便是其中的代表,其产品在京东、天猫、抖音等平台长期占据销售额榜首,2025年“618”期间销量同比增长达627%。
拓竹的成功源于“社区+硬件+耗材”的闭环模式。其搭建的MakerWorld平台汇聚了10万+免费3D模型,用户可直接下载打印,同时鼓励原创设计,定期举办模型大赛增强粘性。硬件方面,从入门款到旗舰款全覆盖,打印速度最高达1000mm/s,支持PLA、ABS等多种材料,满足多种需求。而耗材的持续复购,又形成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安克创新的表现同样抢眼。其旗下子品牌推出的首款3D打印机在全球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筹得4676万美元,创下平台纪录,支持者来自美国、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这款设备主打“简单易用”,即使是不懂3D建模的用户,也能通过手机APP快速完成打印,吸引了家庭创作者、小微创业者等广泛群体。
技术升级是中国企业保持优势的关键。如今的消费级3D打印机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而是向“多功能合一”发展,一台设备可同时实现3D打印、激光雕刻、切割等操作,大大拓展了应用场景。AI技术的融入则降低了使用门槛,自动切片、路径规划等功能让新手也能轻松上手。3D扫描仪等配件的普及,更让用户能快速将现实物体转化为数字模型,进一步释放创造力。
材料创新也在丰富打印可能性。除了常见的PLA材料,碳纤维增强材料、柔性材料、夜光材料等不断涌现,让打印品兼具质感与功能性。海正生材、家联科技等企业在生物可降解材料领域的突破,还为3D打印增添了环保属性。
消费级3D打印的市场规模正快速扩张。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3D打印设备出口金额达11.47亿美元,同比增长31.09%;预计到2028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规模将达到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近19%。
这一增长不仅源于设备的普及,更得益于创意生态的成熟。从模型设计、材料供应到打印服务,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众筹平台成为新品牌入局的跳板,社区则让创意得以快速流转,这种“硬件+内容+服务”的模式,正让3D打印从一款工具,逐渐演变为连接全球创作者的创意经济载体。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消费级3D打印的意义或许更在于“创造力的民主化”——无论专业背景如何,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松将想法变为现实。从家庭的亲子互动到创业者的商业探索,这种小巧的设备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而中国企业在这场全球浪潮中的持续领跑,也让“中国制造”与“中国创意”的结合愈发值得期待。